诺钦(Ngorchen,即俄钦)与他的艺术之路——诺尔寺的唐卡艺术

640-4

尔寺的学经院全景


诺尔寺(即俄尔寺)由萨迦派高僧诺钦贡噶桑波(即俄钦贡噶桑波Ngorchen Kunga Zanpo, 1382-1456)于1429年在日喀则地区建立,属于萨迦派的分枝。该寺于建立之初即以严格的戒律与佛法研究闻名于雪域,很快便成为了15世纪西藏佛教密乘的学术中心,吸引了当时众多青年弟子前来学法。诺钦本人与其继任的住持对于萨迦派教法的传播不遗余力。建立诺尔寺后,诺钦本人花费大量时间走访卫藏地区的各个邦国,他曾三次走访木斯塘并成功使这个新兴王国成为其忠实的支持者,此外据记载,他的足迹也曾到过藏西的普兰地区。其门下弟子也曾积极地在尼泊尔西部的多波山区以及远至藏东的康区德格传法。


诺钦与其继任者委托制作了大量的宗教艺术作品,从而使诺尔寺成为15-16世纪藏中地区非常重要的宗教艺术供养者,并有着为数不少的作品传世,特别是曼达拉唐卡。承袭着萨迦派对于尼泊尔风格美学的偏好,诺尔寺作品成为正统尼藏风格在藏区发展后期最重要的一支系统。仅仅在诺钦过世的两年后,门拉顿珠即在距诺尔寺不远的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完成了其第一个绘画杰作,这也是勉塘画派的开端。相较于同时期,因受15世纪后期由江孜画派引领的受西藏艺术本土化影响而出现的各西藏本土画派在其他门派的蓬勃发展,诺尔寺在这段时间仍复古地坚守传统的尼藏风格绘画形式就显得独树一帜。


640-5

图1  诺贡噶桑与其祖师谱系 15世纪

麦克·汉斯藏


这幅唐卡可能绘于诺钦生前,或是其圆寂后不久的作品。主尊诺钦跏趺坐于画面中央,面部以四分之三正面面向前方,眉如弯月,上眼睑与下巴突出,较以往的上师肖像画更偏向写实风格。其所着的拼布格状僧氅昭示着诺钦是一位受戒僧侣的身份,其外观华美,衣褶线条流畅,并辅以金色强调其织绣图案,由此可以看到15世纪作品相较于此前的变革发展。整体的装饰仍以尼泊尔美学作为主基调,画面装饰繁复而色彩艳丽,色彩运用上以红色为主轴;在诺钦所处的神龛穹顶装饰着摩羯鱼尾部延伸出的漩涡状装饰,以橘色呈现并持续向上旋绕;而其背座后的背景也填满了红色漩涡纹饰。在神龛两侧表现了以植物茎部作为造型的支柱,这也是此时期尼藏风格的经典表现。背景中布满了棋格式的马蹄铁构型神龛,神龛外缘装饰有宝石,内置有祖师谱系人物。唐卡的外框也采用了尼泊尔风格的红色边框,在最下方的横列中,另外可以见到由宝瓶延伸盘旋的植物茎蔓与花草,装饰着内置有护法神像的马蹄铁造型神龛的外缘。这种以大量植物图案作为背景装饰的表现手法来自于江孜白居寺风格所引领的风尚。


本幅唐卡的背景人物包含了两组祖师谱系,包括喜金刚道果传承与那若空行母教法。诺钦在此二谱系中皆为最后一个,因此画面下方位于宝瓶左方的供养人所处的年代应为15世纪中叶。 


640-6

图2  Vajravali曼达拉 15世纪(1429-1456)

鲁宾美术馆藏


图2所示的是一幅相当经典的诺尔寺曼达拉作品。根据唐卡上所记载的铭文,此为诺钦为纪念其上师之一萨桑伐帕(Sazang Phakpa)所绘制的。这幅唐卡属于一组根据经典Vajravali所绘制的14幅曼达拉中的第13幅。Vajravali为印度超戒寺宗教学者Abhayakaragupta于11-12世纪所作,并曾经由不同的译经者翻译后传至藏地。其包含了26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包含了1-2种曼达拉,一共有42个。本幅作品中包含了其中编号第37或23的53-deity Vajrahatu 曼达拉(左上),编号38或24的37-deity Navoshnisha Shakyasimha 曼达拉(右上),编号40或26的33-deity Bhutadamara Vajrapani 曼达拉(左下),与 编号41或27的Marichi twenty-five deity 曼达拉。


根据诺尔寺所传的文献记载,这组唐卡为诺钦委请6名来自尼泊尔的艺术家所绘制,是唐卡中稀有的标明确切创作者的作品。因此,这幅唐卡可作为15世纪中体现成熟尼泊尔艺术风格的指标。其整体呈现精淮而协调的对称,色彩鲜艳而装饰细节繁复,以红色与蓝色作为主色调并辅以金色为装饰与重点强调,背景中采用了尼泊尔艺术中经典的漩涡纹饰。唐卡上下横列供奉着菩萨与保护神的各神龛,以精雕的廊柱做为区隔,拱型的穹顶上装饰有不同色彩的宝石。


640-7

图3  诺尔寺第四代住持迦夏贡嘎·旺楚克与第六住持索南桑吉 15世纪晚期


这幅唐卡描绘的双主尊为诺尔寺第四代住持迦夏贡嘎·旺楚克(1424-1478)与第六代住持索南桑吉(1429-1489),因此可以推断创作年代应该为15世纪晚期。这幅15世纪末期的肖像唐卡将该世纪自江孜画派以后流行的背景植物装饰发挥到了极致。在靛蓝色的背景中布满了旋绕的藤蔓与花朵装饰,手法非常精致细腻;主尊神龛两旁华美的植物双节茎状支柱为14世纪晚期尼藏风格常见的装饰手法,而其双节连接处的外型极像一个竖放的金刚杵;支柱上下方各有一莲花为装饰,上方的莲花乘有一盘,其上放置着绿色带火焰外饰的宝石;此外,神龛的拱形穹顶与主尊的头背光外圈都有一环以珠宝拼缀而成的外圈,外部饰以旋绕的火焰纹。此幅唐卡装饰华丽繁复,可以想像其或许出自于一非常富裕或是重要的供养人。


背景的谱系应属于萨迦道果传承的人物。其中,在主尊之上方有三个比例稍大的人物,由左至右分别为索南孜摩、萨钦贡噶宁波与卓巴嘉称。


640-8

图4  胜乐金刚曼达拉 16世纪初期

鲁宾美术馆藏


图4则为一幅完成于16世纪初期的胜乐金刚曼达拉唐卡。与15世纪的作品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颜色的选用以及人物的刻画方式。在这里,蓝色取代了红色而成为背景底色,而人物细节上,无比仔细地描绘轮廓与衣服上的线条纹路,人物神情较15世纪作品更为生动,可以见到汉地技法的运用。但整体上这件作品仍属于诺尔寺尼藏风格作品。


根据杰克森的研究,诺尔寺对于出自无上瑜伽的唐卡抱持着较为保守的态度。其寺院中没有无上瑜伽曼达拉的壁画,而皆以唐卡的方式来呈现。平时这些唐卡皆受到妥善保存而不得轻易现身。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曼达拉唐卡得以保有比较好的状况。


640-9

图5  色顿昆利 16世纪末期

私人收藏


本幅唐卡属于诺尔寺(Ngor Monastery)于16世纪末所供养的一组著名的31幅道果传承(Path with the Fruit)祖师谱系与诺尔寺住持唐卡组的其中之一,呈现的为第七代的道果传承上师色顿昆利(1025-1113)。道果传承为萨迦派的标志性法门,源从大成就者毕卢巴。色顿昆利师从多罗蜜译经师,其弟子香东却波为萨迦派祖师萨钦(可见于左上角着白衣的人像)的上师。


非常特别的是,此一系列16世纪的作品仍然展现了15世纪以来的尼泊尔艺术传统。在色彩偏好上以红、绿、蓝为主;在主尊的背座与背光装饰上采用尼泊尔风格经典的大漩涡纹图案作为主要装饰;主尊所处的神龛穹顶呈现五拱形,而支撑该穹顶的植物茎状支柱常见于14-15世纪尼藏风格的绘画中。同样地,其轮廓线条表现细腻更甚于15世纪尼藏风格作品,主尊与背景人物所着的衣饰都可以见到以精细而自然的线条表现衣褶曲线,使其更具写实感,显然这也同样受到此时汉地美学概念在藏地艺术应用的影响。


640-10

图6  道果传承上师像唐卡 16世纪下半叶

鲁宾美术馆藏


图6与此前的图5在年代上约略相同,同样代表着尼藏风格在西藏艺术中最后的表现。相较于图4的表现,图5所展现的风格更偏离了尼藏风格的框架,而更多地采用了勉塘风格元素。祖师谱系的人物以线列方式漂浮在以深蓝色为基底的背景中,结合了背景中大量出现的云朵图案,使整个画面充满前所未见的空间感。而每一个人物的细节都经过细密处理,其人物姿态自然而流畅,呈现出高度的写实风格。很显然,我们发现汉地的元素与技术已经悄悄地在许多方面取代了此前的印度尼泊尔描绘方式。在之后的年代,勉塘风格的画作也开始成为了诺尔寺唐卡作品的表现形式。


诺尔寺在诺钦以及其传承弟子的努力之下,成为萨迦派在15世纪以后的主要寺院与教法中心,并试图在当时以格鲁派为主要势力的背景下寻求突破。这样的坚持或许也表现在其艺术表现上。从以上的唐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16世纪末,该寺院的僧人仍然保持着对于尼泊尔艺术的特别偏好。诺尔寺因此成为藏区雪域最后一个坚持尼泊尔美学的主要供养者。艺术作品上的风格选择,除了表现出一个时代当时的美学偏好外,也往往传达着供养者的主观意志。15-17世纪是西藏的本土风格开始兴盛的时期,而诺尔寺一脉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当时较为传统的尼泊尔元素作为其艺术视觉表现,或许也希冀着从中能形塑其独特性,在建立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将其派系教法传达给世人。


(来源:喜雅艺术,作者:陈秉扬)

发布:2017年9月8日
更多精选内容推荐
专业顾问(10分钟内回复) *

客服电话:

 

 

15701275956

 

 

 

扫码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