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经典连载之六:勉唐派和青孜派唐卡

从15世纪开始,西藏绘画进入流派纷呈的阶段。重要的画派有勉唐派、青孜派和嘎玛嘎赤派。


在藏区的大小寺院现存的壁画和唐卡中,勉唐派的作品最为常见,但真正旧勉的作品似乎只有扎什伦布寺一处。勉派艺术多产生于新兴的大型格鲁派寺院中,因这些寺院香火盛旺,财力雄厚,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只要壁画略有陈旧便覆盖重画,扎什伦布寺仅存的壁画,若不是勉唐大师亲绘恐怕早已被重新画过好多遍了。


640.webp-36

弥勒菩萨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以往格排式的构图不见了,诸神坐云端和风景之间,布局活跃而有变化。主尊的宝座出现了非平面化的立体表现,出现了两个向里透视的侧面,主尊背光的构成基本上还是以往的内容,但造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色调中绿的因素明显变多,这里唯一没变的仅有蓝底色,华盖旁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说明蓝色不再是底色而成为蓝天,有朝一日,这蓝天将上深下浅更加“写实”,与菜绿构成全新色调的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640.webp-37

文殊和弥勒二菩萨


这是供塔菩萨式双尊并坐的经典构图的新发展,用透视变化表现了宝座的立体感。两人物画的很美,有含羞少女般的神情,美丽柔和的容貌,就象在汉族宗教传统中观音变成了慈爱的女性那样,藏族画师不知不觉间也使菩萨的性别由男变女。画面的诸多造形都与江孜时代有关联,只是天上的云,下面的山石、花卉、行帐写实如明代工笔重彩画,也让我们想起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背光中卷草图案和虹状彩纹变成了波浪式放射的金线,这也是勉唐派特色之一。我们当折服于画师细腻高超的作画技巧,渲染,用色变化多端。加上时间的帮助,色彩被暗褐色烟尘所罩,盖去了画面的“绿气”使得这幅作品精致、丰富而沉稳。


640.webp-38

北天王(多闻天王)


天王主题在白居寺壁画中已显出汉族艺术对西藏绘画的强烈影响,这一幅干脆在造型上毫无改变的把明代绘画当成了粉本。自勉唐派起,天王主题都是汉式造形,是西藏诸神中造形特点最汉化的四位大神。但是色彩有失和谐,纯度过高的各种色彩毫无关联的并置于灰色火焰之前。但造形能力和线描功底是不容否定的。


640.webp-39

莲花网目金刚(布达拉宫藏)


这幅唐卡不是纯正的青孜风格,而是尼泊尔风格末期样式与青孜风格的结合。首先它继承了传统的构图方式,形象整齐排列,蓝底作衬,正圆背光,无风景,与尼泊尔样式相近。人物修长而甜美,动态如舞蹈,衣裙褶纹有汉式工笔影响,手足造形如波罗时代,此画可以说是介于尼泊尔风格和青孜风格之间的一幅,甚至绘画风格更接近于尼泊尔风格。


《西藏唐卡》一书将这幅唐卡断为元代,是被它的尼泊尔特征所惑。断它决非元代唐卡的证据是:元代的时间跨度为公元1271-1368年,13世纪初到14世纪初的100年里,西藏画坛正是波罗风格向尼泊尔样式的夏鲁风格过度的时期,此作定然不是波罗风格,人物没有头部上宽下窄,眼睛位置偏下及衣纹线条装饰化等尼泊尔样式的特点,反而有飘动而写实的衣纹画法和圆脸及背光中饰光芒状金线等后期表现。但这幅唐卡在努力地模仿着过去的风格,与传统造形和传统构图的联系正是青孜派的主要特色之一。


640.webp-40

喜金刚(哲蚌寺藏)


在15-17世纪这两百年间唐卡产生了多种变化形式,除重彩之外还有淡彩唐卡、黑唐卡、赤唐卡、金唐卡等。此即黑唐卡之例,在深黑的底子上勾勒金线,仅在局部施红、白等少许色彩,展现了西藏近代画家的线描功力。此是形完神足的典型青孜派作品。


(作者:于小冬)

发布:2014年6月20日
更多精选内容推荐
专业顾问(10分钟内回复) *

客服电话:

 

 

15701275956

 

 

 

扫码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