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佛国的灵光: 早期尼泊尔绘画艺术

一般学术界在探讨所谓的狭义尼泊尔艺术,指的是源自于居于加德满都谷地,属于藏缅语系的纽瓦尔人的艺术美学。加德满都谷地与尼瓦尔人的文化发展,以谷地的三个城邦:加德满都,帕坦与巴克塔布为核心。 尼泊尔艺术发展可约略分为数个阶段:早期的戈帕尔王朝(非信史时期)与李查维王朝时期(4-9世纪末),过渡时期(9世纪末至13世纪),前马拉时期(13世纪至1482年)后马拉时期(1482年至1769年廓尔喀征服)与廓尔喀时期(1769年至今)。加德满都谷地自古为大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中心,尼泊尔位处于印度次大陆与西藏高原的交界,隔着喜马拉雅山与西藏相望,在文化上也经常被视为此二文化圈的过度。在艺术表现上,尼伯尔艺术承袭自笈多艺术,并在后笈多时期形成一种地域性风格,其在之后融合了东印度帕拉艺术风格后,以其特有的文化地理脉络而逐渐发展出的一种可与其他区域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区隔的视觉表现。


640.webp-34

笔者摄于加德满都谷地


在尼泊尔,绘画艺术作品称为帕巴(Paubha),其形式与表现主题与西藏的唐卡非常类似,以平面构图来表现宗教主题。与金铜造像仍保有相当数量的早期李查维时期与过渡时期作品不同的是,当代只有非常少数的13世纪前的尼泊尔绘画流传于世,这可能与马拉前期的政治不稳定与14世纪中叶的伊斯兰入侵所造成的毁坏有关。因此我们仅能由仅存的少数作品与后期的表现来片段拼凑尼泊尔早期绘画的表现。其中关于自帕拉王国覆灭,进而导致帕拉工匠与其艺术品流亡至尼泊尔地区而开始与加德满都谷原本的艺术作品融合的这段时间的作品与进程仍需要更多的考古物件来厘清。


在帕拉王国于12世纪覆灭后,加德满都谷地即取代东印度而成为南亚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并成为喜马拉雅北侧的藏中各佛教派系求法与交流的目的地。由于藏地佛教的复兴,早期的尼泊尔绘画许多是受到西藏寺院委托所制作。对于艺术与工匠的需求也使得加德满都谷地的针对佛教主题进行艺术品制作的艺术工坊产业蓬勃发展直到16世纪后的西藏本土美学变革。而在此过程中,加德满都谷地的艺术风格透过其作品与其受委托而进入到西藏甚至中原为其委托人创作的工匠而传入西藏,进而在13至15世纪成为藏地最主流的艺术表现(即尼藏风格,Beri Style)


本文以下所提到的作品主要来自于前马拉时期,此时期为加德满都谷地的艺术创作因其作为南亚少数的佛教艺术文化中心而繁盛,而与此同时,藏地乃至于中原政权对于尼泊尔艺术风格的喜爱也促进了喜马拉雅山两地的交流。


640.webp-35

图1  尼泊尔风格五方佛唐卡  宝生佛

13世纪上半叶


640.webp-36

图2  尼泊尔风格五方佛唐卡  无量光佛

13世纪上半叶


640.webp-37

图3  尼泊尔风格五方佛唐卡  不空成就佛

13世纪上半叶


图1,2,3三幅作品来自同一五方佛绘画组,分别描绘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与北方不空成就佛。这三幅作品为学术界目前公认的作为早期尼泊尔风格美学的标准器。由此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得以从中归纳出许多早期尼瓦尔艺术风格的特点。整体布局呈现棋格状,偏好以红色为主体与深蓝色的背景,并以金色做装饰性元素描绘。主尊头形轮廓呈现心型,额头宽广而五官集中,宝冠呈现多层次,具有华美的装饰,珠宝样式经常呈现泪滴水珠状;长耳垂,耳环的呈现与画面平行而无法见到其侧边。其身形修长,腰部部分可以见到明显的内缩。颈部一般配有以金色为强调,带有大量华丽垂饰物的项链与璎珞装饰。其所着的裤裙覆盖至膝盖以下,上通常会有条状或是其他类型的织绣图案。


640.webp-38

图4


主尊头光呈现多层次单色形式,而其背座侧边可见一三角状支撑结构 (见图4)。尼泊尔美学最清晰的装饰元素为其六拏具上部,由水兽摩羯鱼尾部向上延伸的,描述细腻而华丽的螺旋状纹饰。而画面的边匡则为单金色,与帕拉艺术中的五彩镶宝石形式不同。


主尊左右为随侍菩萨,呈四分之三侧面立姿,朝外的脚微弯,仪态从容而优雅其装饰虽在细节上虽有不同,但同样带着具泪滴状宝石的头冠。中央背景上方呈现两列眷属菩萨。这种源自于帕拉风格的元素出现在较为早期的作品当中。蓝色背景中点缀有常见的碎花纹饰。宝冠五方佛绘像在尼泊尔艺术中不常单独做为主题表现,而在不空成就佛唐卡左下方可以见到一僧侣装扮的供养人绘像,而在供养品右侧则可见一内着俗人白衣的另一供养人;在画面右上角则出现同样着白衣的俗人上师绘像。这些线索共同指向这组唐卡为尼泊尔工匠受藏地萨迦派供养者委托所制作。这三幅唐卡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由西藏供养人委托制作的尼泊尔风格唐卡。


640.webp-39

图5  佛塔帕巴 13世纪早期


图5作品被认为由西藏供养人所委托制作。同样是采用尼泊尔风格偏好的红色为主色与深蓝色的背景。其中央为一尼泊尔样式的佛塔,在其基座与佛塔瓶身各会有一神龛,其中各有一西藏僧人绘像。塔身其他部分则布满了尼泊尔艺术典型的卷曲漩涡纹装饰。佛塔两侧的随侍菩萨以淡红色做轮廓描绘,面向中央,双脚微曲,头戴泪滴状珠宝头冠,所着的织绣裤裙约略覆至膝盖,并附有半透明的衣带。背景中以红色神龛排列如千佛洞,内绘有西藏上师与保护神绘像。上师绘像的出现使得我们得知本幅作品为应西藏供养人委托所做,而由图像中数个穿着俗人白衣的人物推测,本作的委托者可能来自于萨迦派的供养人。H.Kreijger透过比较本作与图1作品中人物所着的裤裙样式,认为过膝的裤裙样式为较晚的风尚,因而将本作年代推论为13世纪早期。


640.webp-40

图6  胜乐金刚曼达拉帕巴 12世纪早期

 

图6所表现的为一幅胜乐金刚曼达拉。由右下角的供养人肖所表现的衣着样式我们可以认定本作品应该出自于尼泊尔而非西藏。本幅曼达拉所依据的密续为Samdhnbamala。其中心部分呈莲花状,主尊为蓝色的胜乐金刚与其明妃金刚亥母(于此同呈蓝色),围绕中心区块者为六空行母。这幅曼达拉为我们展现了无上瑜伽曼达拉构型发展中较为早期的样式。本作被视为现存最早尼泊尔风格具有完整建筑结构的曼达拉作品。在装饰上具备了无上瑜伽曼达拉应具的元素,如内坛城四方山门上,着以代表着四方颜色的两侧呈半弯月型尖齿的装饰,以及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曼达拉外圈火焰环之外背景中的八尸陀林场景。根据无上瑜伽密续如Vajrapanjaramadhye等描述,八尸陀林场景配合着出现在曼达拉场景中并在其中绘有大成就者与空行母绘像。于早期的曼达拉绘画中,尸陀林场景以集会场景呈现,且个场景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本图即是其中经典的例子。 而在较后期的曼达拉中则构成曼达拉外环中的一圈(一般来说较早的例子尸陀林会被描绘于外圈,较晚的例子则会将八尸陀林至于内圈)。


640.webp-41

图7

 

底部区块中央绘有五位不同颜色的神祇(图7),由左至右分别为绿度母的一种形象(Dhanada Tara),作明佛母(Kurukulla),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纯陀(Cunda)与财续佛母(Vasudhara)。其风格表现与一现存于加尔各答亚洲协会的书卷封面相似,该书卷封面年代为1071年;亦与前之图5底部区块保护神绘像相似,因而可认知本作的年代可能为12世纪初期。


640.webp-42

图8  财续佛母帕巴 14世纪晚期

 

图8为14世纪晚期的财续佛母帕巴。财续佛母崇拜在加德满都谷地的佛教与印度教徒中广为盛行。其呈现黄色的肤色表征着其作为富饶女神的形象。本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加德满都美学于其成熟时期的表现。红色为基调的选色,主尊呈心形的头部轮廓与修长的躯干四肢,宽广的额头与集中的五官,华丽的泪滴状珠宝头冠,与画面平行呈现的耳环,超过膝盖的裤裙,多层次单色头光等皆为典型的尼泊尔风格特色;主尊与随侍的红色观音与绿色金刚手皆以金色座细腻的刻画,而使整体表现繁复而紧凑。主尊神龛上,由摩羯鱼尾部延伸的漩涡装饰描绘细致而华丽,与背景中布满的细致螺旋状纹饰共同表征着加德满都美学的成就。


主尊两侧的随侍菩萨为红色观世音菩萨与绿色金刚手菩萨。同样的,其衣着与装饰展现了加德满都谷地的艺术特色。基座两侧可见到绘有龙王那伽,中间则有一尚未确定身份的神祇。底部区块以如植物茎状的支柱分隔为三部,中间描绘的为转轮王与其宝藏,左边描绘正向圣火供奉的僧人,右边则为供养人的家庭成员。如此的表现在同时代的尼泊尔绘画中相当常见,如下图9出自于另一太阳神苏利雅帕巴的底部横列描绘。


640.webp-43

图9  苏利雅曼达拉


图9为太阳神苏利雅曼达拉帕巴。此幅帕巴因有铭文而可以得知制作年代为1379年。曼达拉中央描绘印度教神祇苏利亚与其四位伴侣。四位伴侣中的两位面向中央,另外两位则持弓朝向外边,寓意着驱散黑暗。此中间五位神祇表征着每一日的无停止的轮回。置于莲花花瓣的八位神祇连同着中央的太阳神本尊共同象征着拟人化的九种在奉献仪式中可能出现的宇宙元素; 而在其外圈另有二十八位女神绘像,象征着二十八星宿。本曼达拉为供一种名为Bhimaratha的宗教仪式所使用。经由此仪式,供养人希冀能将尘世的业障与透过灵性启发而与宇宙相结合而寻求解脱。


640.webp-44

图10  由左至右分别为圣火供奉 转轮王 供养人家族成员场景

 

在视觉表现上本幅帕巴同样展现成熟的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风格。整齐的期格式布局,红色为主色的基调,深蓝色的背景,金色的装饰性描绘,面部与身体特征,背景中的碎花纹饰与金色单色的边匡等。帕巴底部区域三个子区的描绘场景同样可见于前述的财续佛母帕巴之中(见图10)


640.webp-45

图11  文殊金刚  1409年

 

本文最后一个例子是来自于15世纪上半叶的文殊金刚与其明妃帕巴。文殊金刚信仰在加德满都谷地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与加德满都建城传说有关。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明显见到晚期尼泊尔艺术的元素。植物茎状螺旋纹饰到了这时期越发繁复而华丽,布满在背景,神龛顶部的五环拱顶与两侧的支柱中。菩萨与其明妃的装饰也较前期更加的繁复。大量金色使用而使整体画面呈现富丽堂皇的视觉意象,并与背景中的略带暗沈的深蓝色行成鲜明对比。两侧的支柱刑事如同植物茎状,为底部区块同样分为三部份呈现出与图8与图9类似的场景,但中间场景变成转轮王七宝与随侍的跳舞女郎。

 

以上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尼泊尔马拉前期的绘画艺术,特别是以加德满都谷地为核心的艺术概念与其元素的发展与成熟。作为当时的重要佛教文化中心,这些艺术元素随着商旅,求法者,与不同地域的委托人而流传至木斯塘,日喀则地区,卫藏与藏西,并成为藏地当时主流的艺术表现,促成了13至15世纪藏地尼泊尔风格的盛行。而其艺术风格于其发源地的发展也反映在藏地尼藏风格的变化,映证了喜马拉雅山两侧持续不断的交流。


(来源:喜雅艺术,作者:陈秉扬)

发布:2018年1月29日
更多精选内容推荐
专业顾问(10分钟内回复) *

客服电话:

 

 

15701275956

 

 

 

扫码微信咨询 ▶